首席評論官員下屬“家臣化”是政治文明的倒退
  近日,中紀委常委、監察部副部長姚增科指出,當下個人主義、自由主義滋長,組織紀律鬆弛現象已經成為黨的一大憂患,部分領導各自為政,把分管領域當成“私人領地”,把下屬變成自己的“家臣”,內耗嚴重,形不成合力。
  公務員下屬竟然蛻變成了一些官員的“家臣”,這個說法看上去很新鮮;但客觀說,這種現象存在已非一日,只是不知下屬的“家臣化”如今發展到何種程度與廣度。下屬如果有點品級的,那麼就是“家臣”了,暫時沒有品級而指望有的,則只好稱之為“家丁”或“家奴”了。
  官員把下屬變成“家臣”,固與個人主義、自由主義滋長有關,但從其起源與特征看,或與從前經常批判而今卻不太提及的封建思想有關。然古今“家臣”還是有異同可說。但凡“家臣”,只知有“家”、不知有“國”,只知有“主子”、不知有“君主”,只知有“家法”、不知有“國法”,一切唯“主子”的馬首是瞻,這是他們的共同點。
  封建時代“家臣”的出現,大多基於經濟條件而形成的人身依附關係。你要食有魚、出有車,就得成為“家臣”,而“主子”則須有強大的物質基礎為後盾,戰國 “四公子”之一的孟嘗君豢養食客數千人,就是自掏腰包。而如今官員的任何一個下屬,薪水都取自財政而非上司,不存在因經濟不獨立而依附於人的問題,那麼現在的“家臣”現象就很值得研究。
  與下屬主動“家臣化”相比,官員對下屬實行“家臣化”改造或許更居於矛盾的主要方面。如果下屬都宣稱自己是“黨的人”、“國家的人”,他們本應該這樣做;但假如他們真這樣想,且以之作為與上司相處共事的原則,他們就不免遭遇現實的苦痛。在有的上司眼裡,他們無疑是“幼稚可笑”的,政治上是“不成熟”的,因此也是不可能有什麼前途的。當某些人通過對某某長官效忠而飛黃騰達時,當他們深切感受到“公公不疼、婆婆不愛”的窘迫、在仕途上碰壁停滯不前時,他們就可能傾向於主動貼上“某某人”的標簽,從而完成從“黨的人”、“國家的人”到“某某的人”也即“家臣”的轉變。
  不難看出,下屬的“家臣化”主要是官員通過控制其政治命運來實現的。只要成了“我”的人,只要唯“我”之命是從,什麼都好說,什麼都好辦;否則,就請靠邊站。“順昌逆亡”在封建時代雖屢見不鮮,若今天還存在某個官員能主宰其下屬命運,只能說明政治文明在局部的不進步甚至退步。把下屬變成“家臣”的一個重要前提,是把分管領域搞成了“私人領地”,並據此“招兵買馬”,招徠“家臣”。大的權力被個人壟斷,小權力的分配必然成為私相授受。在這樣的地方,組織被架空、被肢解而名存實亡,只有一個個標著“一家一姓”的“山頭”以及只會增多不會減少的“家臣”。
  任何視紀律為生命的政黨、任何重視政令統一的國家,都應該鏟除“家臣”產生的土壤。然而,人們也看到,一些官員實現對下屬的“家臣化”改造,除了利用自己掌控的組織,有時也利用其不能完全掌控的組織而上下其手。此外,如孟嘗君“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”一類的養“士”之風雖尚未出現,但有的人恐怕早已具備了豢養如王安石所言“雞鳴狗盜”的財力。這是尤應註意的兩點。
  (作者為北京青年評論家)  (原標題:官員下屬“家臣化”是政治文明的倒退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d01bdehr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